

行走在今日的夏甸金矿,目光所及之处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矿山的刻板印象,绿树织就浓荫,花草随风摇曳,空气里浮动着清新的气息。这片曾经承载着黄金矿业发展使命的土地,从植被稀疏到绿意葱茏,从粗放发展到绿色转型,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
面对新时代矿山建设的使命,这座有着40多年发展壮大荣光的矿山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为指引,锚定“智能、高效、低碳、安全”目标,全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,为招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。
向绿而行,重塑矿山底色
今日的夏甸金矿,生产区与办公区井然有序,处处绿意葱茏,一幅现代化绿色矿山的画卷已然铺展。近年来,企业持续加大投入,在废水、废气、固废治理及扬尘控制上成效显著,管理上实施痕迹化专责和动态监测,整体环保水平已跻身行业前列。
走进矿区腹地的污水处理厂,技术革新的力量清晰可见。2025年,该矿斥资300余万元,新建两套400m³/d生活污水处理系统,并于4月底正式投入运行。新设备采用生物氧化膜分离法,能够有效处理生活污水,出水水质达到《山东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一级标准,实现了废水的深度净化与资源化回用。
该矿全面实现了清洁能源替代,先后投入270多万元对选矿除尘系统和检测中心废气设施进行升级改造,实现了废气达标排放;危废如废机油、油桶等严格暂存并由专业机构合规处置;投入50多万元购入垃圾清扫车及洒水车对矿区道路进行循环清扫、洒水降尘。
“环境好了,空气新了,在这干活儿,心都是敞亮的!”在矿区工作二十余载的职工刘金进,既是这场绿色变革的参与者,更是最真切的见证者。
生态重塑,绿色共生再造绿洲
为了让矿区的天更蓝、山更绿,该矿以绿色发展为先,科学组织生产,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发展“组合拳”。积极响应国家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产业政策,投入技改资金470万元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率先淘汰传统型锅炉,全部采用空气能供暖;引进节能变压器、高级能效电机、磁悬浮鼓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,年可节电440万千瓦时,节电效益超300万元,节电效率提高35%以上;通过“抢谷避峰”策略合理调度负载,制定《节能减排工作计划》,明确目标责任,消除“跑冒滴漏”隐性浪费,让资源物尽其用,用有所值。
率先开展微细粒高浓度尾砂充填技术研究应用,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,进一步减轻库容压力,提高尾砂利用率,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建立涵盖巡查、整改、治理、验收的严格闭环机制,部署尾矿库在线监测、雨季专项维护等工程,确保治理成果长效稳固。
企业先后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,完成土地复垦16.45公顷,种植各类乔木灌木2万余棵,绿化面积达5.6万平方米,厂区绿化覆盖率100%,实现了“矿在林中、人在景中”的视觉生态一体化。
制度筑基,凝聚绿色共识
今年以来,企业持续加码“绿色矿山”建设,以刚性制度和全员责任夯实生态根基。 强化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,构建企业“一把手”挂帅、覆盖下属各单位的“三级”环保管理网络,明确“谁产污谁治污、谁治污谁跟踪、管生产必管环保”的铁律。对标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,动态更新环境治理、防治污染管理等17项制度,执行“内控严于省标”的考核原则,对问题整改不力者加倍追责,形成贯穿全过程的环保高压态势。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环保“三同时”制度贯穿项目全周期,从源头杜绝环保不达标项目。通过季度培训、世界环境日专题活动、企业宣传栏、多媒体等多样宣传载体,持续浸润全员环保意识。
如今,“既要金山银山,更要绿水青山”的核心理念已在夏甸金矿深深扎根,守护生态“生命线”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行动自觉。
回望来路,每一份荣誉都铭刻着绿色转型的艰辛与荣光,更昭示着一个老矿在新时代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探索。夏甸金矿秉持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信念,在循环发展、生态修复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道上执着前行。(马松健)


